顯示具有 美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關西小招牌運動

 

關西小招牌運動|竹冶設計 Juye Design - YouTube

關西街區小招牌運動 | Facebook



響應「關西小招牌運動」 大型連鎖企業加入客庄市容改造行列 |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客家委員會近年以新竹關西鎮作為示範點,推動客庄小招牌運動,發展客庄新美學。客委會副主任委員周江杰為感謝大型連鎖企業共同響應,今(8)日特別前往位於關西的7-ELEVEN門市致贈感謝狀,期待未來有更多企業一同加入讓客庄變靚的行列,也期待未來跟連鎖超商有更多進一步合作,協助在地小農、店家推廣特色品牌,共下帶動客庄的經濟發展。

周副主委表示,感謝統一超商優先於今年8月底完成招牌改造工程,成為關西鎮除在地業者外,第一家加入的連鎖企業。縮小改造後的小招牌,簡潔具識別性,色目也符合關西的特徵色,能讓路過遊客及居民耳目一新,更能吸引消費者。目前關西除統一超商加入改造行列外,全家便利商店、國泰人壽與中華電信也已同意加入或積極評估中,預期將陸續改造完成。

周副主委強調,「關西能、臺三線就能;臺三線做得到、臺灣就能做到!」。他並指出,過去只要是新開的店家,很容易為了吸引消費者而落入將招牌越做越大,色彩越弄越鮮豔的競賽當中,造成街景充斥強烈色彩和凌亂佈局,而讓視覺上失去美感。希望從關西出發,透過小招牌運動,能逐步美化街景市容,打造高空間品質的客庄環境。

關西鎮公所鎮長陳光彩也來到現場表達支持,他提到,感謝中央挹注經費執行關西環境的改善,也感謝超商願意配合政策響應小招牌運動,改善關西的市容。招牌縮小變得有特色之後,確實對整個街景的觀感改善許多。關西還有剩下20%的招牌需要改進,未來會陸續提報計畫,配合中央來執行街景改造,也期許未來有更多企業一同響應,加入改善關西市容的行列。

關西作為第一處小招牌運動示範點,在政府民間攜手下,經過長達5年的時間、超過5,000次以上溝通拜訪,總計已有380間店家參與,全鎮已完成近7成超過560面招牌改造,街道景觀煥然一新。為進一步推進關西連鎖店家招牌改造,主任委員楊長鎮更於6月底以親筆致函關西24家連鎖店家總公司,盼一起改造關西招牌市容環境,讓關西成為全國第一個完成小招牌運動的優美客庄。

客委會表示,小招牌運動持續推動至今,街道美學已形成有機的化學效應,有些新開的店家也會主動將招牌做小,共同改變關西街道容貌,並進而提升地方居民認同與驕傲,期待尚未加入改造之連鎖商家與企業,秉於在地關懷的企業社會責任,共同支持響應,未來希望結合街區採取特徵色彩的管理計畫,進一步將此經驗推展至全臺客庄,打造出質感質樸與在地特色的客家街區景觀,讓客庄文藝復興運動遍地開花。



「關西色彩計畫」推動明日客庄 小招牌配景物色彩點亮臺灣客家 (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 - 最新消息 )

https://eycc.ey.gov.tw/Page/9FAC64F67005E355/8c8e5e97-5cfe-44da-bfd0-b93966f80d57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6日前往新竹客運關西站二樓,為為期二天「關西共好-改造計畫階段性經驗分享」系列活動揭開序幕,盼能以關西經驗擴及至明日的客庄環境景觀優化與客庄新美學運動,讓客庄文藝復興運動遍地開花,希望更美麗的臺灣,更美麗的客家,能從關西開始做起。

楊主委表示,小招牌的推動是一個新觀念養成的過程,需要時間的醞釀,過往店家習慣做大招牌,深怕招牌不夠引人注目,將字體設計為彩度較高的顏色,並紛紛投入做大招牌的「軍備競賽」中,導致整條街的視覺變得混亂,在這樣缺乏美學和秩序的地方,如何讓下一代擁有良好的美學素養,值得大家思考和改進。

楊主委強調,客委會將關西鎮作為第一處小招牌運動示範點,目前全關西鎮已完成80%招牌改造,剩下20%是一些連鎖超商、藥妝、餐飲或電器等商家,接下來的任務是思考如何去和這些商家溝通;另外也會實施地方街區採取地方特徵色的管理色彩計畫,繼續跟地方合作,把整個關西生活品質、生活空間提升。

根據客委會的統計,自107年以來,總計有380間店家參與,並完成超過560面招牌改造,每個店家的招牌改造小故事也累積成力量點亮小鎮街景,不僅小招牌運動仍持續進行,關西鎮整體空間規劃議題、色彩成果運用的討論,都在關西小鎮民眾心中擴大發酵,為地方創造勃勃生機。下一步,客委會希望其他地方政府,將此經驗模式應用在客庄鄉鎮的規劃,帶動客家文化工程的美學。

客委會指出,客庄各鄉鎮文化建設需要長期性、制度性、規範性的重建工作,未來將避免一蹴可幾的加法工程設施,而朝向硬體結合文化美學,提升質感且能展現質樸深層之客家文化力的整體空間建設,才能有效結合中央政策資源,常態性累積成地方能量。客委會近年補助新竹關西鎮招牌改造計畫,並選定關西作為「客家色目」(客家色彩)計畫第一個客庄特徵色試辦地區,更於2022年12月獲得SD雜誌「2022 Taiwan Design Best100」年度在地文化新演繹獎肯定。

今日活動邀請臺三線4縣市政府成員、新竹縣關西鎮公所、招牌改造執行單位、參與招牌改善店家與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現場並安排小招牌改造店家代表接受楊主委頒發感謝狀,接續展開「明日關西沙龍講座」,講座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陳邦畛董事長主持,竹冶設計羅傑總監將推動關西推動小招牌運動心路歷程濃縮精華分享,並由客委會江志成參事、新竹縣政府代表交通旅遊處游志祥處長、新竹縣關西鎮公所劉宗昀秘書與水越設計周育如總管與談,針對轉變中的關西給予各自專業領域上的見解,帶給其他縣市政府與在場貴賓許多啟發,為未來客庄景觀優化政策,擘劃前瞻願景。

「關西共好-改造計畫階段性經驗分享」系列活動自1月6日至1月7日為期兩天,於新竹客運關西站2樓有關西小招牌運動成果展示,歡迎民眾蒞臨參觀。另1月7日上午11點半至下午4點規劃有「關西古樸之美-打卡趣活動」,只要民眾在關西鎮上與景物合照,分享及tag「客庄369」在社交媒體上,敘述景物色彩或小招牌看法等,即可至新竹客運關西站二樓領取宣導品,每人限領一次,數量限額100份,領完為止。



關於新竹關西「小招牌運動」

這是一項由客家委員會主導,與地方共同合作的街道美學改造計畫,以下為您整理其經過與成效:

經過:由下而上、長期溝通的改造之路

「關西小招牌運動」始於2018年,客委會選擇新竹關西作為示範點,目標是改善台灣常見的、因招牌雜亂無章而顯得擁擠的街景。這項計畫的特色在於它並非單純的政府政令宣導,而是採取「由下而上」的策略:

深入在地溝通: 改造團隊與當地的店家一對一溝通,詳細說明計畫理念,並傾聽店家需求。

客製化設計: 每個新招牌都結合了店家本身的特色與品牌形象,同時遵循整體街區的色調、大小與材質規範,讓招牌既有統一感,又不失個性。

建立示範點: 改造團隊先從部分街道和店家開始,做出成功的示範案例,讓其他店家看到實際的成果,進而提升參與意願。

這項計畫歷經數年的努力,成功說服了大部分店家加入,甚至連一些大型連鎖企業也響應,共同參與這場市容改造。

成效:美學與經濟的雙贏

經過長期的推動與改造,關西小招牌運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街景整齊美觀: 改造後的街道招牌統一了色調和大小,視覺上變得更加乾淨、和諧,凸顯出關西特有的純樸與客家文化氛圍,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拍照。

居民認同感提升: 隨著街道容貌的改變,在地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環境有了更高的認同感與驕傲,有些新開的店家也會主動將招牌設計成小型化,形成一種自發性的美學效應。

帶動觀光與商機: 許多店家表示,招牌改造後不僅外觀變得獨特有型,也因此吸引了更多觀光客,甚至有人直接因為招牌設計特別而走進店裡消費,讓生意變得更好。

截至2023年,關西鎮的招牌改造率已達到八成,這個成功的案例也成為客委會未來將客庄美學推展至全台灣的重要示範。

這個運動證明了,只要能透過細膩的溝通與規劃,兼顧美學與商業需求,街道的改造不僅能讓市容煥然一新,更能活絡地方經濟,創造多贏的局面。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新北市】水利局推動後巷牆面彩繪美化

 

新北市水利局推動後巷牆面彩繪美化

後巷變畫廊 走進巷弄間的天馬行空美學

【新北市訊】新北市水利局在土城頂福里打造「樓頂上的天馬行空」、及板橋東丘里推出「饗宴東丘.滿滿幸福味」主題彩繪,讓原本灰暗老舊的後巷和牆面煥然一新。透過彩繪的巧思與色彩的點綴,整個巷弄變得乾淨、明亮又有活力,彷彿走進童話般的奇幻世界,不但美化環境,也讓居民的生活多了溫暖與幸福感。

水利局表示,土城區頂福里鄰近頂埔國小,彩繪設計以孩子們熟悉的神話與童話故事為靈感,發想出「天馬行空」主題,每位角色都充滿童趣與想像,透過鮮明色彩勾勒出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也為社區注入一抹純真與活力。

而板橋區東丘里鄰近熱鬧的埔墘市場,牆面彩繪則以「市場中的熙熙攘攘」為主軸,將日常街景轉化為生動畫面,為社區添上繽紛色彩,也為里民帶來溫馨又精彩的視覺饗宴。

板橋區東丘里里長黃淑姿表示,埔墘市場原本由民宅演變而來,過去污水未接管前常常飄出異味、蚊蟲滋生,困擾不少居民。自從水利局推動民生污水接管後,這些問題已明顯改善,環境變得更舒適乾淨。

更棒的是,接管完成的後巷還能結合彩繪美化,透過畫師巧手,讓原本平淡無奇的牆面化身為繽紛奇幻的畫布,大人小孩沉浸在充滿童趣的彩繪世界中,為社區帶來更多笑聲與活力。

水利局長宋德仁補充,截至114年6月底,新北市污水用戶接管戶數已突破125萬戶,接管普及率達70.5%,展現市民對環境改善的高度支持。為營造整潔舒適的生活空間,水利局持續推動後巷牆面彩繪美化,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737條巷弄彩繪。透過民眾積極配合接管工程,以及里長踴躍申請參與彩繪計畫,形成「污水接管+環境美學」的雙重效益,發揮出1加1大於2的整體成果,攜手打造乾淨宜居的優質社區。

一、 後巷彩繪資訊:

土城區頂福里(中央路4段185 21號、15號,中央路165巷10號,125巷2弄76號~86號、74號~64號、28號~38號、18號~26號)。

板橋區東丘里(民享街65巷2號、67號;65巷16號、18號、20號、22號;11號、13號、15號、17號;民享街89號;101號、97號、93號、91號。

https://www.wrs.ntpc.gov.tw/home.jsp?id=fa98e025ece51843&act=be4f48068b2b0031&dataserno=ebdc182ad9a39b6c9406338a4f6e9a4d

https://www.wrs.ntpc.gov.tw/home.jsp?id=97e0fd65d395d7af&act=be4f48068b2b0031&dataserno=0108bf9c6dd44463b5c10e2e94fe1770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


文藻外大諮商空間大改造 展現溫暖療癒新風貌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2 14:40:35)  隨著校園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部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於今年啟動全國首度結合心理專業與設計產業的「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文藻外語大學成為首年參與改造的學校之一,融合空間美學與實用機能,打造出兼具安全性與溫度感的心理輔導場域。

文藻外大於日前舉辦溫馨隆重的揭牌儀式,由教育部學特司副司長許嘉倩、台灣設計研究院長張基義及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共同揭牌,吸引眾多關心心理健康議題的學界人士前來觀摩與實地參訪。

文藻外大校長莊慧玲致詞時,感謝教育部的資源支持、台灣設計研究院及設計團隊的細心規劃,讓文藻諮商與輔導中心蛻變為一個「讓學生被看見、被理解、被接住」的療癒空間。莊慧玲校長也提到,文藻是由來自歐美的聖吳甦樂會修女於1966年創辦,始終秉持尊重個人、接納差異、激發潛能、服務生命的教育精神。

此次改造不僅改善硬體環境,更深化了文藻對教育本質的實踐。新的諮輔中心不再是單一功能的輔導場所,而是融合教育、藝術與關懷的全人支持空間,期盼持續為學生身心健康提供穩固的支持力量。

本次改造由「暁房子創意設計」團隊規劃,將諮商室設置於等候區旁,使學生不必穿越辦公區即可直接進入諮商空間,大幅降低求助過程中的心理壓力與不適。同時善用原有露台空間,讓等候區兼具文宣展示與書籍借閱功能。

整體設計以溫暖的鵝黃色為主色調,搭配自然綠植與柔和光源,營造出舒適、安全、放鬆的氛圍,進一步提升學生在諮商過程中的安心感與信任度,為校園增添新風景。

面對數位時代與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學生心理健康挑戰日益增加。教育部選定文藻外語大學、淡江大學、國立台東大學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等四校,推動「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共同打造溫暖、安全且富啟發性的輔導環境,讓更多學生在支持中安心成長,共築更堅韌的校園心理支持網絡。


文藻外大諮商空間大改造,展現溫暖療癒新風貌。活用原有露臺,以輕透的玻璃增加自然採光,以明亮的空間增加正能量。


體設計以溫暖的鵝黃色為主色調,搭配自然綠植與柔和光源,營造出舒適、安全、放鬆的氛圍,進一步提升學生在諮商晤談過程中的安心感與信任度。


採用大面玻璃隔間搭配活動拉簾,可引入自然光線,也可確保隱私。


教育部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於今年啟動全國首度結合心理專業與設計產業的「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揭牌儀式當日吸引眾多關心心理健康議題的學界人士前來觀摩與實地參訪。


文藻外語大學諮商與輔導中心推動溫暖、安全且富啟發性的輔導環境,提供學生在支持中安心成長,共築更堅韌的校園心理支持網絡。


以設計思維打造友善心理諮商空間 「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成果分享會

為協助大專院校打造更友善的諮商環境,優化諮商輔導服務歷程,教育部委由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辦理「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並於114年4月17日下午2時,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圖書館」舉辦成果分享會,除了成果影片首映,並邀請4所改造學校及設計團隊,共同分享改造的心路歷程。

這是國內首度結合心理專業與設計業界的跨領域合作,主要透過優化空間設計,打造溫暖、安全且富有支持性的諮商輔導空間。計畫第1年已完成淡江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及國立臺東大學等4所學校的輔導諮商中心改造,並針對校園常見的空間困境提出有效解決方案。設計團隊在改造過程中,優先考量動線規劃、機能整合與隱私保護,有效提升空間使用效率與服務體驗。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透過動線優化與機能分區,明確區分諮商區與辦公區,確保空間的獨立性與專業性,降低個案心理壓力。淡江大學除重新打造專業輔導人員辦公空間,並增設茶水區及討論區,促進人員間交流互動,緩解工作壓力,同時提升工作效率與提升收納機能,創造舒適辦公環境;國立臺東大學採用模組化櫃體設計,提高空間應用彈性,兼具收納、展示與視覺引導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舒適而放鬆的心理調適空間。

本次改造的設計策略亦導入正向環境因子,藉由光線、色彩、材質與空間尺度的精心規劃,打造具備舒適、安全、溫暖特質的療癒輔導空間。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在改造後,均引入自然光、植栽等元素,提升空間的放鬆感與心理支持功能;淡江大學則採用弧形設計與柔和布幔,取代傳統櫃體,提升隱私感,營造安心、溫暖的對話氛圍。

為讓更多人了解本計畫的改造成果,自4月15日起至5月11日在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圖書館」舉辦「療癒相談室: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成果展覽,透過實景照片、空間問題探討與設計解析、互動體驗及主題選書等多元展演方式,感受設計如何為心理健康帶來更多可能。未來我們也期待啟發更多學校關注諮商空間的優化,讓更多學校與設計專業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更具支持性的校園心理健康文化。所有案例介紹及新聞資料歡迎自雲端下載:https://tinyurl.com/47mcr4f2



心理 ╳ 設計—打造溫暖、安全的輔導諮商中心 「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諮中心改造成果實地參訪

近年來,校園心理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輔導諮商需求持續攀升。為營造更友善的諮商環境,教育部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於113年啟動「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結合空間設計與輔導諮商的心理專業,協助大專院校打造支持心理健康的場域。計畫第一年已完成改造淡江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及國立臺東大學等4所。今(11)日特別安排參訪國立虎尾科大與文藻外語大學,並邀請學校代表及設計團隊分享改造的心路歷程,透過實地體驗感受輔諮空間的轉變。

提升流暢度與舒適感——虎尾科技大學

改造團隊「十作設計」針對動線與氛圍進行優化,重新劃分諮商與辦公區域,確保各空間的獨立性,並運用視覺設計強化空間識別度,引導個案進入諮商流程。此外,個別諮商室融入半戶外自然元素,搭配柔和中性色調與弧形天花板,減少壓迫感,提升舒適度。

增強隱私與安全感——文藻外語大學

改造團隊「暁房子創意設計」將諮商室設置在等候區旁,避免個案穿越辦公區的不適感,牆面選用溫暖的鵝黃色並搭配綠色植栽,營造柔和、安全的空間氛圍,提升隱私與放鬆感。

諮商中心原來可以這麼溫暖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張信良校長表示:「近年校園心理健康受到越來越多重視,原有的輔導空間載體也漸漸不堪負荷,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十作設計團隊的多次造訪討論,讓學校能擁有兼具美學與實用的諮商空間,為本校學生輔導增加了視覺與心靈的美感體驗。」。

文藻外語大學莊慧玲校長分享:「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暁房子創意設計團隊的協助,以美學教育的精神,共同為文藻的諮商與輔導中心,打造出更療癒且富有質感的空間。」她更進一步指出:「本次的空間改造成果,也體現文藻以學生為核心,尊重個人尊嚴、接受個別差異、激發個人潛能、為生命服務的教育精神,讓學生能夠在此被看見、被理解、被承接。」

符合師生期待與展望

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日益多元,輔導諮商環境的可近性與友善度至關重要。本計畫透過導入設計與美學,提升大專院校輔導空間的機能,優化諮商服務的歷程,營造安全、溫暖且富啟發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溫暖、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輔導與諮商。本部也將持續推動相關計畫,以此次改造成果作為示範案例,並彙編輔導諮商空間改造指南手冊供各大專院校參考,以積極協助各校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讓學生安心成長。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504110367.aspx

 

學美耕心-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空間改造計畫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學美.美學-教師專業發展空間 1.0

 

「秋楓沐學」學美.美學教師專業發展空間啟用-南市進學國小正宗館華麗轉身 開創教師專業成長新里程碑

臺南市「秋楓沐學-教師專業成長基地」於今(17)日正式揭幕,位處中西區進學國小的標誌性建築「正宗館」,透過校園建物改造定義美感新空間,全國首批獲得設計研究院「學美.美學-教師專業發展空間1.0」300萬元補助,此次空間改造競爭激烈,從全臺12案,以「特教融合的百變魔幻空間」的理念脫穎而出,全臺首波僅3案獲得補助,並歷經20個設計團隊場勘、評選,最終由大玗室內裝修及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進行改造,教育局鄭新輝局長也親臨現場,與學校師生、校友代表及各界貴賓共同見證這歷史性時刻。

市長黃偉哲表示,中西區進學國小正宗館自民國76年由畢業校友捐建,以感念恩師鄧正宗老師對教育的奉獻。多年間,這裡曾作為圖書館、藝術教室及大型展演活動的舞台,承載了無數師生的成長記憶。

然而,隨著教育環境轉變,校方在教育部、教育局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透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重新賦予這座建築新的使命,象徵教育傳承與創新交融的精神,為教師專業發展基地開啟新篇章。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進學國小正宗館以一樓約80坪的教學空間導入設計思考,打造符合教師需求及兼具美感之專業發展空間,共同支持教師專業成長。

「秋楓沐學」的命名寓意深遠,正宗館前的茄苳樹又名「秋楓」,見證百年學校發展,不僅是校園的重要地景,也代表生態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啟發孩子對萬物尊重與感恩之心。

「沐學」象徵著教師們在這個空間中沉浸於學習與成長,提升專業素養,彼此交流,共同成長。今日的啟用典禮不僅展現了進學國小對教育創新的投入,也讓在場的師生、校友與貴賓們深刻教育傳承的力量。

進學國小校長李添旺表示,正宗館見證了世代師生的努力與傳承,如今透過校園美感計畫的翻新,讓這座建築不只是回憶的延續,更成為教育創新的象徵。百年珍貴老茄冬樹,長久以來坐落於旁庇護著正宗館。

如今重新啟用後的「秋楓沐學」不僅提供學生更優質的學習空間,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基地,將致力於發展特教教師專業培訓與資源共享,提供一個結合學習、創新與人文素養的教育場域,教師們能在這裡透過跨領域的學習課程、專業研習與交流活動,持續精進教育技能,為特殊教育及多元學習環境貢獻心力,期待未來能持續深化教育內涵,為臺南的教育發展開創新的可能。

教育局補充,正宗館因使用執照問題,長期無法獲得公部門經費挹注進行維護,導致修繕進展受限。幸而在進學國小李添旺校長及前任校長周生民鍥而不捨努力,最終成功將產權轉移回校,為這座歷史建築開啟新生契機,使其得以透過校園美感計畫華麗轉身重獲新氣象。

未來「秋楓沐學」將承載更多知識與情感,成為一座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教育場域,讓教師們在這片綠意盎然的環境中,持續汲取新知,培育更多優秀的學子,為臺灣的教育發展貢獻更多心力。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新竹市青年圍籬美學競圖


竹市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暨徵曲得獎揭曉 邱臣遠代理市長頒獎鼓勵用創意共創城市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30 17:36:16)  新竹市政府鼓勵青年探索城市,以共創城市美學為號召,舉辦首屆「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暨徵曲活動」,得獎名單正式揭曉,市府今(30)日舉辦頒獎典禮,由代理市長邱臣遠親自將獎盃分別頒給圍籬美學冠軍—張銘芸、徵曲競賽冠軍—何芸娜 Una Ho&何芝蓉,肯定他們傑出的作品,並鼓勵青年持續發揮創意,共同打造活力創新的城市。

邱代理市長表示,市府延續市長高虹安致力推動的「青年活力、美感新竹」政策,「新竹市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活動暨青年徵曲活動」首次辦理即吸引超過百件作品投稿,充分展現年輕世代的創意與熱情,顯示青年朋友「不怕表現,就怕沒舞台」精神,競圖勝選作品將成為市府公共工程施工圍籬樣版,優勝歌曲也會成為竹市青年專曲。

邱代理市長說,此次的參賽者不僅有新竹在地青年,更吸引全台各地年輕人參加,他們因學業或工作來到新竹,為這個城市帶來多樣的文化與視角。無論是圍籬美學還是音樂創作,皆展現創作者對竹市的熱愛與想像力,再次證明竹市作為一個包容且多元的城市,能夠吸引青年在新竹市定居或駐足,市府也會持續提供舞台,讓年輕世代在這座城市留下他們的足跡與創作。

勞青處長林昱志表示,青年圍籬美學競圖除了一般組外,特別設立「AI特殊創作獎」及「學生優異設計獎」,皆獲得出色作品,展現新竹在地年輕人深厚的藝術涵養和技術能力。一般組冠軍由張銘芸的「一座有活力的高科技古城」奪得,她透過插畫手法和鮮豔色彩描繪了竹市的歷史底蘊與人文風情,期盼以畫作為門扉,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座城市的深厚內涵。

林處長說明,青年徵曲活動冠軍由何芸娜Una Ho&何芝蓉所創作的「瘋新竹」奪下,歌曲主張親子同唱並帶有童趣感;兩位作者皆為客台混血的新竹在地音樂人,歌詞中加入客台語的口語化口白更是增添在地風味。

勞青處表示,圍籬美學競圖「一般組」亞軍為賴柏丞「活力新竹 島的脈動」、季軍為陳虹均「風吹遊新竹」、學生優異設計獎為楊云馨「逐風」,另有優選作品8名;圍籬美學競圖「AI 特殊創作獎」,由阮立凱「新竹市,築未來」、賴柏丞「夢想的起點」獲選。青年徵曲亞軍為神奇貓貓DirtyCat「Dream Wave」、季軍為張幃「風城夢」,並有優選4名及入選3名。

勞青處補充,圍籬美學競圖及青年徵曲得獎資訊將公布於活動網站( https://reurl.cc/E69gxK )及市府「青年發展讚」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outhHsinchu )。

竹市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暨徵曲得獎揭曉

圍籬美學得獎組

青年徵曲得獎組

代理市長邱臣遠頒發感謝狀給評選委員

代理市長邱臣遠聽取得獎者作品解析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美學

 

中央選舉委員會    https://web.cec.gov.tw/

中央選舉委員會  | Facebook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104 17:11:56)中央選舉委員會陳朝建副主委(前排中),提及設計的進場,讓今年的選舉變得不一樣了。

中央選舉委員會陳朝建副主委(前排中),提及設計的進場,讓今年的選舉變得不一樣了。

民主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選舉可謂是最重要的人民行動、個人意識的價值彰顯。包含台灣在內的眾多民主國家,選舉向來是個嚴肅議題,在各層面創造改變絕非易事。然而在每次的結果揭曉之前,連串流程卻停滯不前,箇中原因自然和選舉具有強烈的敏感性息息相關,選舉項目皆被法規所嚴格規範,長年來難有設計專業介入的空間,因此多數製作物由主責機關直接編輯、發布。

台灣設計研究院(下稱設研院)以「設計力」作為改變社會之動能,致力與社會共創許多引領當代風潮、貼合國際趨勢的公共服務精彩案例。早在2021年,設研院即主動向中央選舉委員會(下稱中選會)敲門拜訪,以每次選舉皆會派發至家家戶戶的實體公報作為第一階段的合作標的,同時討論出後續優化項目的目標時程,盼望讓選舉在台灣擁有更多設計能量的導入,提供選民更清晰、順暢的選舉體驗與投票現場。

設研院在面對公共服務的議題一直存在明確定義,從國家政策、共通性、開放性、合作共創乃至於終端的共同維護,選舉議題涉及全台、公共性極高,因此理性、公平、客觀就是基本精神。在這樣的系統整合思維前提下,歷經40多年發展的台灣選務經驗,隨著時代發展已在人民心中建立高度信任感,這樣的穩定狀態是最適合導入美學思維的時機點。選舉美學三階段部分合作成果示意

選舉美學三階段部分合作成果示意

中選會和設研院攜手共創的第一階段是2021年12月的公投公報,在符合法規與原來的預算限制下,對於版面結構進行大幅度改造。雙方歷經半年時間,率領顧問及設計團隊,提出公報創新設計:如公報刊頭由傳統書法字體改為黑體,呈現簡潔而理性的效果;善用法規的紅黑限制,以紅色強化重要資訊;版面欄位以直式橫書並分多欄形式呈現,減少每行字數,降低閱讀疲勞感;重新設計之版面使每案於同一頁面呈現,便利完整閱讀;此外新增透視視角的投票流程圖,以投票權人進入投票所投票視角呈現,讓民眾有清晰的動線概念,有助加快投票流程。

公共服務始終牽繫著眾多的關係人──跨單位、跨部門、多元使用者,溝通與執行過程的繁複和滾動式調整都是為了最終呈現與應用上的直觀性。第二階段持續針對選舉公報及其相關印刷品(如投票通知單、選票)改造,同時新增投開票所標示的優化。於台北市內湖高中進行投開票所佈置示範(2022地方選舉示意)

於台北市內湖高中進行投開票所佈置示範(2022地方選舉示意)

當眼光移轉至選民熟悉的投開票所,可發現過去現場總充斥各式獨立文案、不同尺寸及色彩的張貼文宣卻在傳達相似訊息,因此首要必須著手的是整合色彩、尺寸並合併關聯訊息以強化溝通效率。執行團隊以三種主要型態的投開票所(學校、宮廟、區里民活動中心)進行布置示範,以民眾需求視角提出具整體性且清晰的指標系統,並提供投開票所清晰的SOP,方便選務人員更有效率地張貼指標。

歷經公報及投開票所標示的改造,第三階段擴大優化項目,包含政見發表會、中央選情中心及投開票所內的遮屏等項目,都是團隊著眼之處。過去相關發表會之片頭動畫為各電視台自行設計,本次優化包含建立一致的政見發表會片頭動畫,以中性立場與角度,避免敏感的數字、文字或人物照片等內容。同時也提出電視轉播畫面的資訊設計及舞台布置建議予電視台布置時參考,使公辦政見發表會呈現台灣選舉美學品牌一致性與專業形象。改造後的選情中心,將於1月13日選舉投票當日亮相。

改造後的選情中心,將於1月13日選舉投票當日亮相。

針對選舉開票時最受矚目的中央選情中心提出資訊螢幕的版面優化,改善過去藍屏黃字、楷體的閱讀背景,以中性色彩、文字呈現,聚焦重要資訊。另也提供場地布置建議,以中性、理性的前提重整現場調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視覺層次的資訊傳達之外,執行團隊調研了為數眾多的國際案例,將對投開票所內的蓋章處遮屏進行設計優化。遮屏同時考量選務人員在意的便利性、隱蔽性和整體形象;與選民期待的專業度、安心感與適合不同使用者的尺度規劃。新的遮屏設計亦將率先引入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之1間示範投開票所(台北市瑠公國中804教室)中,逐步讓本地的選舉美學產生顯著的全面提升,正向引領台灣整體民主形象。新的遮屏設計,將於本次大選在台北市瑠公國中804教室示範。

新的遮屏設計,將於本次大選在台北市瑠公國中804教室示範。

《經濟學人》於2022年民主指數的報告中公布台灣位居世界第10,同時也是亞洲之冠。當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已被公認為亞洲民主典範之時,設研院期待透過設計的導入,進一步建構更專業的選務現場環境。張基義院長提及,我們應該更有自信讓民主跟設計並進,提升台灣的選舉體驗,而透過三階段的合作有助於建立機關信心,也從中滾動式修正,讓所有的選務項目更臻完善,設研院也將會把三年的成果匯集成冊交付給中選會,便於未來的執行與複製應用。

選舉美學中央選舉委員會與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攜手合作,致力於選舉美學的優化設計!

中央選舉委員會與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合作在今年邁入了第3年,3年來我們一起完成了110年全國性公民投票案公投公報、111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選舉公報及投開票所指標的優化工作,以使用者為中心,為選民設計出更易讀、更美觀的公報及指標。我們希望為台灣的民主盛事留下更美麗、更人性化的印記!

現在,我們正密集籌備113年1月13日的第16任總統副總統及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美學優化!我們進行多項選務工作的合作與改造,旨在為全體國民呈獻更具質感、更實用的選務體驗,提升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敬請大家緊盯我們的最新動向,一同期待這場選舉的精彩與驚喜!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臺東縣】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

 

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 

2018年開始,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培力在地夥伴技能、修整部落空間,並持續使用改造空間,保留部落之美,重新詮釋台東的文化旅遊產業。回首這五年時光,與原民部落一起努力,我們互助,護住夢想,踏出實踐的第一步,一起成就「夢想互助社」!

 

我們+起來 | Facebook




2021-09-02從土地出發,讓我們真正的+起來:臺東縣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 - 天下整合傳播部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勤美學


勤美學    https://cmpvillage.tw/

• 勤美學是一個在地美學的實驗計畫,實踐自然永續、職人精神、生活哲學的核心精神

 

勤美學 CMP Village | Facebook

勤美學在地聚落生活計畫,結合在地傳統工藝、飲食、自然、生態等各方夥伴,重現土地的美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歡迎一起體驗山那村自然好景、職人課程、風土飲食的兩天一夜旅程。


「木市 勤美學森林藝術祭」十月涼爽秋日登場!五層樓竹編下的職人市集、巨人餐桌私廚料理等6大療癒體驗|MOT TIMES 明日誌

天氣轉涼,入秋的大地使人凝神清爽,位在苗栗的「勤美學 CMP Village」,結合里山文化及在地職人精神,在雙十連假三天 10/8、9、10,首次推出「木市 勤美學森林藝術祭」二日體驗,邀請「生活策展單位 Everything Connects」主理人王涵聯手企劃,由五大藝術季主題「藝質、嚐味、採集、療癒、音閱」出發,集結近 30 個品牌職人與 10 多位音樂人、文化工作者,進行五感創作提案。一起來看六大活動亮點!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藍色公路美學設計

 

媒體報導

離島首座純白美學候船室亮相 打造藍色公路亮點!|欣傳媒

大改造「澎湖南海候船室」!重新梳理紛亂動線與指標、NakNak以7萬個寶特瓶製作簡練優雅「海廢座椅」|MOT TIMES 明日誌

導入設計觀念!離島首座美學候船室亮相美兆集團室內雜誌 345期 

轉運樞紐「澎湖南海候船室」重新改造!從建築外觀、海廢再製座椅到指標設計,離島首座美感候船室亮相 | 設計美學 | 500輯

澎湖首座美學候船室翻新亮相 純白色系打造藍色公路大亮點!|設計王DesignWant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2022-06-28離島首座美學候船室亮相!純白色系打造藍色公路亮點 - TDRI

澎湖第三漁港「澎湖車船處交通船馬公候船室」(澎湖南海候船室)作為離島海運的重要一環,是在地人及旅客來往七美及望安的轉運樞紐。本次改造由交通部航港局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合作,在藍色公路的計畫之下,承擔起導入美學改造的首發場站,並邀請UPGA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博瀚設計工作室、本質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等設計團隊,共同為澎湖南海候船室進行改造。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 Facebook

離島首座美學候船室|純白色系打造藍色公路
-
澎湖第三漁港「澎湖車船處交通船馬公候船室」(澎湖南海候船室)作為離島海運的重要一環,是在地人及旅客來往七美及望安的轉運樞紐。本次改造由交通部航港局與TDRI攜手合作,在藍色公路的計畫之下,承擔起導入美學改造的首發場站。
-
澎湖南海候船室完工13年來不曾有較大改變。經過設計團隊針對空間、乘船體驗及購票服務流程調研之後,共梳理出11處服務痛點,其中包含:指標不清楚、購票資訊零散、排隊動線衝突..等問題。
-
團隊透過使用行為分析、梳理分類航班、票務、公告…等資訊,決定採用強化電子顯示器及公佈欄,讓原本到處補丁式張貼資訊,不再干擾民眾視覺。同時透過地面色塊,作為引導民眾排隊的指引,讓民眾在購票時,可直覺找到路線,減少來回走動的機會,更降低動線衝突。
-
建築外觀採用減法設計,將原有的滯水池移除,改造成為休憩平台,同時調整候船室招牌移至明顯位置。另外觀顏色則調整為白色系,用以提升入口明亮性。室內空間保留原建築挑高及中軸線聚焦特色,空間同樣以白色系為主,不僅跳脫以往的陰暗色彩,更是讓整體空間感受明亮溫暖。
-
售票服務台則以澎湖玄武岩為發想,採用灰色塗裝,除凸顯售票處之外,也與純白空間呼應。另調整服務鈴高度、貼附點字標示,以便於無障礙使用者的使用。廁所則增設行李鎖,讓攜帶大件行李旅客方便使用。
-
NakNak打造出海廢座椅,是整體空間最重要亮點之一。椅面建材是從台灣海域蒐集超過7萬個回收寶特瓶(PET),疊起高度相當於30棟101大樓,接著摻入回收蚵殼粉、保麗龍等材料,再製而成為循環建材。椅面選用接近淺木色,為空間增添溫度。
-
簡潔俐落的座椅結構,從尺度、弧度、結構設計上均考量人體工學,椅架下方空間能輕易擺放大型行李,不僅美觀也兼具實用,簡約的設計讓海廢座椅更加貼近民眾需求,也兼具國際與在地化特色。
-
示範單位|澎湖縣政府公共車船管理處馬公候船室
空間設計|UPGA瓦建國際設計 全聯建築技術機構 -許偉揚.瓦建設計
品牌設計|本質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本質設計所
指標設計|博瀚設計工作室Bohan Graphic
空間攝影|Yi-Hsien Lee and Associates YHLAA


交通部航港局 Maritime Port Bureau. MOTC    https://www.motcmpb.gov.tw/

 

交通部航港局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