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轉化與優化中的臺北市公共藝術 | 遠見雜誌╱郭瓊瑩
臺北市除了捷運站之外,近期也新增了許多公共藝術作品,特別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間和新落成的場域。以下為你介紹幾個值得關注的地點和作品:
1. 臺北大巨蛋園區
臺北大巨蛋不只是一座體育場館,其園區本身也是一座大型的公共藝術空間。這裡的作品將藝術與場館功能、周邊地景結合,讓民眾在參觀或參與活動時也能體驗藝術。
《揮棒瞬間》:由豪華朗機工團隊創作,位於巨蛋廣場上方。作品由41座加油筒組成,隨著聲響與動能,營造出比賽開場的熱血氛圍。
《永動之境》:這件作品利用風力產生動能,創造出獨特的機械美感,展現無限循環的平衡感。
《巨蛋寓言》與《夢奇光柱》:瘋設計與長尾智子合作,在廊道上以超扁平畫風重新詮釋古典畫作,將巨蛋元素融入其中,充滿童趣與潮流感。
《雨生光芽》:位於大巨蛋與國父紀念館的連通道天井下方,作品如同迎接陽光的春芽,透過光影與水流的互動,為空間帶來生機。
2.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
位於松山區的廣慈社宅,透過「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讓藝術融入社區。這項計畫歷時多年,邀請多位藝術家參與,將藝術與建築、居民生活連結,形塑「家」的認同。展覽作品豐富多元,包括室內和戶外裝置,有些還運用了聲學技術與光影效果,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日常的一部分。
3.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每年都會推出地景公共藝術計畫,通常會選定一個主題與特定區域進行創作。例如,去年(2024年)的計畫以「城事轍跡」為主題,在北門周邊展出。這類計畫的作品多為期間限定,透過藝術與歷史街區的碰撞,帶領市民重新認識臺北的發展脈絡。
如果你對特定區域的公共藝術有興趣,也可以參考臺北市公共藝術網,裡面收錄了臺北市各區許多公共藝術作品的詳細資訊,包含地點、作者和創作理念,是個很好的查詢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