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彙刊【宜蘭縣】建築導覽索引〔五結鄉〕



特色介紹

五結鄉地處蘭陽溪的出海口,向南延伸海岸線長約8公里,屬黑沙質系,地勢平坦,河川大都呈東西走向,冬山河中、下游精華河段盡在本鄉境內,東側海岸線全屬砂岸,地形主要呈沙灘、砂丘、河口及沼澤低地,景觀宜人,除海岸線外其餘地區均屬平原、土壤深厚、沃度極佳適合農作。

近年來,社區營造及宜蘭的觀光產業發展也改變了五結鄉以農立鄉的特質,利澤簡地區以鴨賞而遐名遠播,季新地區、錦眾地區:為養殖蝦產地;二結地區:以中興紙業及成衣加工相當興盛。觀光產業:如冬山河下游親水公園風景區、清水防潮閘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二結王公廟、四結福德廟土地公金身、蘭陽溪水鳥生態保護區及五十二甲溼地保護區等等。其中,「二結王公廟」社造活動更引為美談,因為「二結王公廟的移廟」活動,喚起當地人民的自覺,開始關心鄉土,並主動的扮演起規劃師的角色,為他們的鄉土重新規劃方向。


鄉鎮歷史

民智尚未開化時,原屬於蘭陽地區三十六社中之加禮宛社、婆羅辛子宛社、流流社、里德幹社(利澤簡)、掃笏等五社。至乾隆33年(1768),福建人林漢生率眾抵此墾荒,是為閩人開發此一地區之先鋒,至嘉慶十五年(1810),本鄉已略具村莊之規模,而先民墾地拓荒時,採結首制,待土地墾成後,由第五個結首獲得之地,因而稱為「五結」。嘉慶15年(西元1810年),蘭陽地區歸屬清朝之版圖,設立噶瑪蘭廳、隸屬於台灣府。光緒元年(1875)新設台北府,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光緒11年(1885)台灣設省。清光緒21年(1875)割讓於日本。

日本政府於同年6月於宜蘭城設置台北縣宜蘭支廳,民前15年(1877)5月,日本政府改宜蘭支廳為宜蘭廳,劃分二十五庄區,設辦務署統轄之。戰後,脫離日本統治,由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5年(1946)成立五結鄉,屬台北縣羅東區管轄,民國39年(1950)台灣省縣市行政區域重新調整,羅東區裁撤,乃劃入宜蘭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